根据专利CN108671893B的说明,以下是对该材料及分离方法的全面解析,涵盖核心结构、工作原理、应用实例及技术优势。
化学式:Cu₂(pzdc)₂L·2H₂O
4,4’-联吡啶、2-氨基吡嗪、1,2-二(4-吡啶基)乙烯等(权利要求1)。
作用:通过配体调节孔道尺寸(0.5-0.8 nm),匹配乙炔(分子尺寸0.34 nm)和乙烯(0.42 nm),实现分子筛分效应。
pzdc:吡嗪-2,3-二羧酸(低成本、水溶性好)。
L(有机配体):可调控孔径的关键组分,包括:
三维网络:铜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刚性框架,孔道均匀(图1 XRD表征)。
高稳定性:耐水汽(60%湿度下7天性能不变)、耐再生循环(5次以上吸附-再生后选择性不变)。
(图1:实施例1材料的XRD表征,证明结构稳定性)
graph TB A[混合原料] --> B[水相反应] B --> C[洗涤纯化] C --> D[真空干燥]
原料配比:铜盐(如高氯酸铜): pzdc : 碱(NaOH/KOH): L = 1:(1-5):(1-5):(0.5-15)(摩尔比)。
反应条件:纯水中10-50℃反应0.5-12小时(无需有机溶剂,减少污染)。
纯化:水洗→甲醇洗→真空干燥(30-120℃, 6-24小时)。
优势:成本降低50% vs 传统MOFs(省去DMF溶剂),适合工业化放大(实施例1-12)。
选择性吸附:
乙炔因较小尺寸和极性优先进入孔道(乙炔偶极矩2.7 D > 乙烯0 D)。
吸附后乙炔占据孔道,乙烯被排斥在外。
操作参数:
参数 | 最优值 | 范围 |
---|---|---|
温度 | 0℃ | -5~50℃ |
压力 | 100 kPa | 100~1000 kPa |
混合气比例 | 乙炔:乙烯=1:99 | 可含其他气体 |
吸附:混合气通过吸附床层,乙炔被选择性捕获。
穿透:乙烯先穿透(6-8分钟),乙炔延迟穿透(16-60分钟)(图2)。
再生:真空或惰性气体(50-150℃)脱附2-72小时,恢复吸附性能。
(图2:实施例1的穿透曲线,乙炔延迟穿透实现分离)
原料气:裂解气含1%乙炔、99%乙烯(模拟石化厂尾气)。
吸附剂:以2-氨基吡嗪
为配体的MOF(Cu₂(pzdc)₂(2-氨基吡嗪)·2H₂O)。
条件:25℃, 100 kPa,吸附床层填充100 mg材料。
吸附量:
气体 | 吸附量(mmol/g) |
---|---|
乙炔 | 1.683 |
乙烯 | 0.342 |
选择性:乙炔/乙烯吸附比达94(IAST计算),远超活性炭(<5)。
穿透时间:乙烯8分钟穿透,乙炔60分钟穿透(图6),分离效率>95%。
(图6:实施例5穿透曲线,乙炔显著延迟)
再生性:5次循环后吸附量保持98%,水汽环境下稳定性不变(图5 XRD验证)。
(图5:实施例5材料的XRD,水汽暴露后结构未变)
替代加氢工艺:避免催化剂中毒(乙炔使催化剂失活)、无爆炸风险。
环保性:省去DMF溶剂(传统吸收法溶剂消耗200吨/年·装置)。
指标 | 本材料(实施例5) | 传统吸附剂(活性炭) | 加氢脱炔工艺 |
---|---|---|---|
乙炔吸附量 | 1.683 mmol/g | 0.5 mmol/g | - |
选择性(乙炔/乙烯) | 94 | <5 | 转化率50% |
稳定性 | 耐水汽、5次循环无衰减 | 易粉化 | 催化剂寿命短 |
成本 | 原料廉价($10/kg) | 低 | 高压操作能耗高 |
安全性 | 无爆炸风险 | 安全 | 飞温风险 |
技术突破:
孔径精准调控:通过配体L(如2-氨基吡嗪)优化孔道,实现分子级筛分。
绿色合成:水相反应减少有机废液(传统MOFs合成废液达80%)。
一劳永逸:再生简单,寿命长,适用于乙烯精制、电子级气体纯化等高端领域。
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低成本水相合成 + 孔道可设计性 + 高选择性吸附,解决了乙烯精制中乙炔脱除的行业痛点。其稳定性、再生性和环保性(如实施例5在工业模拟中的表现)标志着新一代吸附分离技术的成熟,有望替代高能耗的加氢工艺和污染性溶剂吸收法,推动石化工业向绿色高效转型。
下一篇:没有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