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氮制备技术创新总结汇报
液氮作为工业冷却剂、生物样本保存介质及超导材料制冷核心,广泛应用于食品、医疗、科研领域。传统液氮制备依赖空气分馏法,需精密控制压力、温度及组分分离流程,操作复杂且存在安全风险(如压力波动导致设备故障)。本专利提出一种简化流程、提升安全性的液氮制备方法,通过优化膨胀机与冷冻机协同控制,解决压力稳定性难题。
步骤1:向膨胀机提供冷却水(基础热交换保障)。
步骤2:依次启动压缩机、第一膨胀机、第二膨胀机(分阶段激活核心设备)。
步骤3:采用低温冷冻机对系统预冷却,同步调整冷箱进气量以控制系统压力(核心创新点)。
步骤4:当第一膨胀机进出口温度达额定值时,动态调节其转速(精准温控关键)。
阀门操作:膨胀机转速略低于额定值时,完全关闭第一膨胀机的增压气回流阀和增压气流阀(避免气体回流损失)。
温度参数:
冷冻机氮气进口温度:32–35℃(常温进气)。
冷冻机氮气出口温度:-200℃至-245℃(深冷液氮生成点)。
冷冻机启停:当进入冷冻机的气体温度低于限定值时启动冷冻机(节能策略)。
传统方法痛点 | 本专利解决方案 | 实现效果 |
---|---|---|
压力波动大,安全性低 | 动态调节冷箱进气量控制压力 | 压力稳定性提升>30% |
多级冷却流程复杂 | 低温冷冻机集成预冷+膨胀机协同 | 流程简化50% |
能耗高 | 低温启动阈值控制 | 能耗降低15–20% |
依赖人工干预 | 温度-转速自动联动 | 操作安全性显著增强 |
安全效益:通过压力稳定控制,避免液氮制备中常见的设备爆裂风险,尤其适用于中小型气体生产厂商。
成本优势:简化流程减少设备投入(如省去多级减压阀),维护成本降低。
行业适配性:
食品工业:快速冷冻生产线液氮供应;
医疗领域:生物样本存储的稳定液氮源;
科研场景:超导材料实验的低温环境构建。
专利壁垒:核心技术(进气量控制+双膨胀机温控)已形成知识产权保护,技术转化潜力高。
实施例参数:
初始氮气温度:33℃(符合32–35℃进口要求)。
冷冻机出口温度:-230℃(达-200~-245℃目标区间)。
压力波动范围:±0.5 MPa(显著低于传统工艺±2.0 MPa)。
效能对比:
相同产能下,本方法较传统空气分馏法 缩短启动时间40%,单位液氮生产成本下降18%。
该专利通过**“低温冷冻机预冷 + 冷箱进气量动态调压 + 膨胀机转速温控”**三重技术耦合,实现了液氮制备的流程简化与安全升级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操作安全性:压力稳定性为行业突出痛点提供解决方案;
经济性:降低能耗与设备维护成本;
技术普适性:适用于工业化量产与小型定制化需求。
建议企业关注该专利的技术转化,尤其在液氮供应链升级、高附加值低温应用场景中优先落地。
上一篇:东莞地区涉及乙炔关键注意事项
下一篇:没有资料